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风趣闽南歇后语下一句-闽南语 风

tamoadmin 2024-11-02 人已围观

简介各地的过年风俗 江苏省 吴地春节风尚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

风趣闽南歇后语下一句-闽南语 风

各地的过年风俗

江苏省

吴地春节风尚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山东省

崂山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浙江省

温州春节民俗28种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是说,生下儿子,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水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是不变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根据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喜口彩: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清孙同元《永嘉闻见录》)

送元宝:初一日,有人把红糖元宝用红绳缚在万年青的树枝上,沿门挨户送吉利话,由一人打着竹板,现编俚语,一人摇春柴(樟树枝叶)专门应"好",这叫"送元宝"或"喊元宝"。温州有俗语:"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讲好。"讲完,每户给点年糕或零钱。永嘉送元宝之歌云:"元宝进门台,好!金银大发财,好!积德积善前世修,好!元宝扭一扭,好!养猪大如牛,好!元宝显一显,好!赤脚蓬头刘海仙,好!刘海仙戏,好!金钱银钱送上府来,好!福禄寿禧万万年,好!"

卖技:在苍南、平阳一带,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上人家门口高声颂吉祥词,俗称"卖技"或"卖奇"。所到人家则送些年糕、香烟或红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结婚、贺寿、建房、生子等)还提前预约,开门迎入堂屋,以香烟、酒席款待,称"扮新屋"或"扮新娘"。

新年鼓:元旦期间,民间还有文化娱乐活动,如新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儿结队成群,携有锣鼓,沿街敲打,此往彼来,络绎不绝,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则集合邻友,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舞龙灯:春节民间有舞龙习俗。在平阳,十余人手擎彩龙,至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龙,龙用白色苎布制成,内可点灯,也称"龙灯",由10多个小青年擎着,一般都到庙宇住宿,设香炉、锣鼓,由唱书先生唱故事或颂词,叫"参龙"。庙宇头家要酬给钱物,安排住宿。活动以一个月为限。

迎年:在平阳等地,元日午夜人们设香烛于室,并在神前放爆竹,谓之"迎年"。

点岁灯:从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寝室中燃灯,直到天明,名曰"岁灯"。

迎灶神:在平阳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习俗。谓"灶神于腊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归,故祈此迎之"(《平阳县志》)。在永嘉楠溪江两岸,则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称灶神爷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从天上回来。每户人家把新的灶神爷像贴在神龛里,再点上香烛,泡一盏茶,祭拜神像。

收珍:正月初五日,每户人家把除夕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各种珍品和字画等物收拢藏放起来,这叫"收珍"。收珍时,家中人要祭拜,下辈外亲也有来祭拜。在平阳,"五日而撤,或有悬至半月者",在文成,叫"初五花开",人家收起祖宗图,意为春节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仪式活动解除,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旧时,在城镇,各商店除一部分在初三、初四陆续开市外,大都在初五、初六日开店营业。开市时,各店要鸣放鞭炮,也有景灯挂彩,表示庆祝。

新年禁忌:旧时,正月初一不煮饭(除夕多留饭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担水、不串门、不缝针线。一般不扫地,倘非扫地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禁忌向外扫地,俗谓财富会流失。晚饭早吃,不点灯,放过爆竹(谓"关门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间还有不吵嘴,不动刀斧,不杀生,以及禁讨债等禁忌。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等;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永嘉茹溪一带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说是被"开年"了,一年就不顺利。在平阳,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不得敲击地盘,即如"桶"之类。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过去农村还有"正月慢"的习俗,农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营业。现在风气转变,近几年,打破这一传统习俗,有的地区,在正月初二就结队(有的还全家出动)下田挥锄整地和送肥到田头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惯例,初二、初三就开门。

团拜:建国后,因为夏历新年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我国政府规定为"春节"。在温州,每年春节时间,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元旦要举行"团拜",也就是集体拜年。这样既可节约时间,不要一家一户去贺年,而且人也多,面也广。党政军民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吃些茶点,演点余兴的节目,座谈庆贺一年来丰硕成果,并计划座谈今年如何获得更大丰收。大家心情舒畅,感情融洽,充满欢乐气氛。

电话拜年:拜年,是祝贺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更好,事业更旺,人更健康。现在拜年更方便,无论国际、国内,路远路近,不用登门见面,一个电话一二分钟就够了,这叫电话拜年。时间从初一一直到初十均可。据说有的人一个上午就接到五十多个拜年电话。

拥军优属和拥军爱民:现在春节期间,还举行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座谈会和联欢会,以增强军民团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保留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习俗如舞龙、舞狮、猜春谜等活动外,还举行各种文艺晚会、**晚会、游园会和展览会等。

绍兴过年习俗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闽南谚语故事合集3篇

这句话是“问候对方母亲”的另类意思。

流传原因

北方河南一带的人民(中原人)入闽始于秦汉,盛于六朝。闽南语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北方河南一带的人民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灾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虽不能排除当时闽地本土语言(古越语)对闽南语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但是,以当时中原人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看,再从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中原人带入的当时河南话在跟当地福建话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古代河南话是占绝对优势的。

北方河南一带的中原华夏汉民族(古代河南人)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东南福建,中原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河南一带语言)。

除闽南、台湾外,闽东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陆部分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闽南话都相当通行。闽南话会流传这么广,主要是因为历史上闽南人的迁徙和移居。

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几万灾民,用船载运去台垦殖;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海陆丰大多数是闽南移民.。闽南人不但把闽南话带到台湾及大陆的许多地方,还带到了海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闽南语

莆仙常见歇后语,莆仙常见歇后语

 闽南语作为中国古代中原母语的活化石,已经经过不少资深语言学家的论证。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闽南 谚语 小 故事 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闽南谚语小故事1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便把马绑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只大肥猪。他高兴地把猪圈门撬开。当他刚钻进猪圈时,摸到那只伤马的尾巴。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觉得尾巴被抓住了,急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的下身。小毛贼痛得哇哇叫。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

 第二天,这事传开了,村里的人说:“莫看这歹马也有一步踢”。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这则故事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或郫视他。

 这以上说到的是歹马也有一步踢这则民间谚语故事。接下来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则闽南俗语叫“罩鸡不成孵”,也叫“押鸡不成孵”。听众朋友,“罩鸡不成孵”,说的是,母鸡不在蹲窝的时候,硬把它罩起来强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话中“捆绑不成夫妻”“按下牛头喝水”的意思一样。它告诫人们,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勉强。

 听众朋友,母鸡蹲窝孵蛋是它的本能。当母鸡产完一窝蛋以后,它就开始孵蛋。这时,窝里即使没蛋,它也要蹲在窝里,这就是“蹲窝”,有的又叫“赖窝”。蹲窝的母鸡既清醒又迷糊。说它清醒,是因为它感到窝里有它的儿女们,不能离窝,否则会遭夭折。这期间,它少吃少喝,但不忘把粪便排泄在窝外,还不时翻窝,用身体最大限度地盖住所有的蛋。说它迷糊,是因为窝里有没有蛋它并不理会,即使窝里放鸭蛋鹅蛋或者其他鸟蛋甚至石头,它照样精心孵化。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农家,为了使蹲窝的母鸡早清醒早生蛋,往往使用各种残忍手段折磨它,或泡入水中,或缚住双翅或双脚等,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依然不能使它恢复常态。

 “罩鸡不成孵”原意为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如今又被人们引申为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或事勉强凑合在一起,结果彼此不但不能和谐相处,甚至往往把事情弄得乱糟糟。例如,兄弟、妯娌间由于性格不同或利益冲突,提出要分家过,而父母为了维护家庭的“统一”,却不答应,结果事与愿违,落得“罩鸡不成孵”,纠纷不断,家庭失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好,讲完了“罩鸡不成孵”这则闽南俗语后,下面咱继续来讲到一个泉州的俗语叫“一个书笼,一个头桶”。

 听众朋友,“一个书笼,一个头桶”是一句比较特殊的泉州俗语。书笼,即是装书的竹笼;头桶,便是装人头的木桶。这句俗语来自古代晋江一位书生的故事。

 相传,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磁灶村一农家诞生一男孩名叫吴复。吴复从小天资聪颖,活泼执灵。六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七岁时通论语孝经,被称为“小神童”。十八岁成为县学中有定额的廪生,享受公费待遇。

 宣宗宣德戊申年(一四二八),泉州知府发现府学里有的廪生是冒名而录取的,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宣布所有的廪生全部除名,永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那时,被除名的廪生,绝大部分觉得冤枉,但心里生气嘴中不敢说,自在家里生闷气。唯独吴复不怕地说:“现在,我蒙受极大的冤枉。尽管民要告官,难如上青天,但人生自古谁无,我怎能归世人屈辱于权势而在世间生存呢?我要上诉,来昭雪我的耻辱。”这样吴复就写好理由充足的状词,立即向泉州知府申诉,但被拒之门外,不予受理,他又往省城福州进行申诉,仍然无什么用。吴复回家后横下一条心,决定排除一切困难,到京城告御状,直到洗雪冤情方才罢休。

 吴复拜别父母步行上京时,肩上挑着一个书笼和一个头桶,走了一村又一村,穿过一县又一县,晓行夜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顺利抵达京城,找个小客店住下,准备告御状。

 当朝的宣德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曾多次接见和受理来京告状的受害者。吴复终于寻得机会,亲自向皇上申述冤情,并恳求皇上让受除名者重新参加甄别考试,他还表示:“若是小民考后属于不合格者宁受罪,斩首后装在从家中带来的头桶而毫不悔恨。”皇上听后,既同情又感动,遂即颁下圣旨,命翰林院出题,从速通知泉州府所有被除名的廪生前来京都,在天门下参加甄别考试。

 消息传开,泉州被除名的廪生都感到非常意外又欢喜,积极准备应试。众廪生经过几场甄别考试,到公开发榜时,吴复名列第一,其他具有真才实学者皆榜上有名。那些花大钱请人的冒牌货色,一一落马,丑态百出。事后,每当人们谈起这件事时,无不敬佩吴复的才学和胆识。

 不久,吴复被朝廷选派到江苏省应天府溧水县担任县学训导,后因政绩突出,又被提升为溧水知县。吴复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慨地说:“当年若不是冒拼搏,我哪会有今日呢?”从此,“一个书笼,一个头桶”这句俗语,连同这个真实的故事便在泉州民间流传开了。

 闽南谚语小故事2

 贪酒不顾病,贪色不顾身,贪财不顾亲。

 贪字贫字壳。

 缴()和婊(玩),沾着家伙(财产)了。

 酒小饮,没要紧﹔酒大饮,损神经。

 勿吃过量酒,毋喝隔瞑(过夜)茶。

 烟酒不离嘴,医生跑断腿﹔毋沾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想食鸦片熏(烟)害己害囝孙。

 鸦片仙,走路倥倥颠。

 好色的人短岁寿,风雨未到骨先抽(抽搐疼痛)。

 宋凶人(穷人)无病就是福。

 平安恰赢大趁(赚)钱。

 全家勤,厝前厝后出金银。

 毋惊山高,只惊脚软,毋惊事难,只惊人懒。

 急计(勤劳)人用手,想懒(懒惰)人用嘴启计想做,想懒人想吃。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脚大手仓底空。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做虫想吃也着爬。

 暗暗困(睡觉),早早起,米缸常常有剩米。

 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

 要吃毋讨趁(不谋生)吃久山也崩。

 靠吃家伙(祖业)是没好尾(晚景)。

 金山?(挖)久也会空。

 衫裤笑破没笑补。

 冬天勿会晓俭,冬尾嘈嘈念。

 有油也毋该白日点灯。

 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没长久。

 好汉战沙场,懒汉饿眠床(床铺)。

 空吃山崩,急计(勤劳)好康(富裕)。

 俭吃急计做。

 闽南谚语小故事3

 01 问路靠嘴水,行路靠脚腿。

 02.两人没相嫌,糙米煮饭也会粘。

 03.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三人四样心,赚钱不够买灯心.

 04.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房子的意思,下同)要有好厝边,

 05.吃称饭(隔夜饭)也着看天时。

 06.有钱人惊,无钱人惊无米。

 07.好某(妻)娶会着,恰好吃补药,

 08.嫁着臭头翁,有肉又有葱;嫁着跋缴()翁,规厝内空空。

 09. 钱来趁到手,毋通(不要)大虾配烧酒。

 10. 着算了吃,毋通吃了算。

 11.鸭母装金原扁嘴。(丑的事物再掩饰仍是丑)

 12. 一圆打四结 铁公鸡 (喻一毛不拔)

 13.一声唔知,万事无代。 (喻少惹事为妙)

 14.人情世事陪够够,无鼎兼无灶。 (喻人情世事应酬不完)

 15.大目新娘找无灶。 (讥眼前之物,竟找不到)

 16.大鼎未滚,小鼎强强滚。 (责他人抢发言)

相关 文章 :

1. 闽南经典谚语大全

2. 闽南经典特色谚语集锦

3. 闽南话的经典歇后语有哪些

4. 福建环岛路导游词五篇

5. 关于孝顺议论文-孝顺父母

6. 一年级必读书籍老鼠娶新娘

2020年闽南谚语小故事

 ?

 安人员外——听讲:古戏语,员外指财主,安人,指员外的妻。喻偏听偏信。

 半夜挑水挑落沟——白忙

 半夜拉臭屎——无人承认

 半空的老鹰屎——承敝着(接不到)

 布袋装香菇——名香

 不成(像)番薯(地瓜),不成(像)芋——:指什么都不像。

 本地牛吃本地草——天生地养

 白发老人扭秧歌——老天真

 秤花钉定——相生成

 草瞑(瞎子)摸象——不知真相

 柴头囝(木偶)——有抽有动:用木头做成的人像,由演员在幕后操纵表演。意有些人的行为是由背后人指使干的。

 吃糖了吃蔗——不甜

 吃鸡仔配土块——板:喻生硬

 吃柚柑,嚼橄榄——先苦后甜

 吃地瓜干配鸡汤——不配

 宰水牛都吃敝(不会)饱——不知足

 厨房里看老婆——还是自家的好

 陈牙走大礼——可笑:指把侮辱人家的下流动作,当成所谓的大礼节

 大拳师给猪哥(公猪)撞倒——徒有虚名

 大舅打外甥——敢哭不敢呻

 大头鹅装——鸭母(母鸭)嘴:指装扮后仍然丑。

 大萝卜(菜头)做猪——尾巴现成

 带鱼交给猫当枕头——危险

 对外行人讲内行话——白费心

 风吹桂花——香艳艳

 粪篓与猪屎夹——老搭档

 粪池兜苋菜——莫看莫大(长很快)

 狗咬都敝(不会)哭——太老实

 橄榄籽垫桌脚——越垫越不平

 姑家的猪母——双面宰

 古井里的青蛙——见识少

 和尚饭碗里乞粥汤——穷找穷

 和尚食猪肝——各人知腹里

 花旗鼓掺八乐——杂锣打杂鼓

 红钳蟹——脚厄大身:脚比体大。喻本末颠倒。

 虎脖子上抓跳蛋——胆有布袋大

 横柴锯直板——强词夺理

 横垅田里拖六砸——一步一个坎儿

 畸嘴(兔唇)吃龙眼——变里变出:指讲话不算数。

 脚底板抹油——溜得快

 脚底板点灰——白白走

 九寨跳粪池——极好平齐:意跳赢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掉到粪池里就糟透了。

 举饭匙(饭铲)顶猫——方法不当

 茅草丛里长拐杖——出色:指非同一般

 老鼠钻进铁钉店去讨食——找错了门

 老鼠爬天平箩——自称(秤)十二两

 老鼠吃芽油(饴糖、麦芽糖)——命拼命:指麦芽糖黏性很强,老鼠一被黏着就逃脱不掉。

 老母鸡趴在桌子横杆上下蛋——不看地方

 老牛拉破车——慢慢吞吞

 老骨头进了沸水锅——任你炖

 老太婆撒尿——嘀嘀嗒嗒

 脸上长毛——畜牲

 两人同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孔里出气

 锣鼓缝插跋——见缝插针

 锣倒过来当铙打——出尔反尔

 六月戴毡帽——款(美)不在暖:笑人不识时候,六月天气已很热,他却要戴毡帽打扮。

 六月寡菜(芥菜)假有心——虚情假意

 六月菜头(萝卜)——有(空心)

 六月鸡蛋欧阿朗(假晃荡)——故作不知

 犁头前的横木做牛犁担(V形牛肩套)——绝无此理

 没铁砸鼎——非做不可

 墓埕底放炮——吓人

 尿壶里决(憋)气——硬

 尿拌屎齐都会吃得下——关系忒好

 牛头前读契——浪费口舌(白说)

 牛屎大堆——无肥

 南兄(闽南人)打南婆——打了齐都无

  *** 上长尾巴——坐不住

 螃蟹爬水缸——爬上落下(难上难下)

 捧一盘豆渣出来接待客人——拿不出像样的

 乞丐婆思量皇帝婆位——异想天开

 七阿无笑八——不相上下:意一样差劲。

 认猪哥(公猪)做老泡(父)——没骨气

 三步跨到戏棚前——没货:指爽直

 三十晚(除夕)吃红团@——休再想

 猪母(母猪)拱墙——使(用)嘴

 摔倒也要抓把沙——勤哩

 水缸里舞大锤——有力无处使

 水浸石头——象绿鸡(生苔藓)

 水缸里翻跟斗——无用武之地

 送菜返回猪腿——薄来厚往

 身背封元斗(装人骨头的瓷瓮)——没闲给人家看风水

 手肚会大介给大——全靠自己

 手扶拖拉机爬岭——走慢声大

 挑泔糟却要买脸桶(脸盆)——不对路

 脱裤放屁——多此一举

  *** 裤子捉跳蚤——小题大作

 土地公喊城隍爷——神乎(呼)其神

 头发尾(尖)拨算盘——人精

 乌贼嘴,还不硬——也不认

 乌龟遇着石头——硬碰硬

 乌龟嫌团鱼(鳖)无尾(尾巴)——不识自家短

 弯腰阿(驼子)翻筋斗——吃力不好着

 仙冻(仙草煮的成晶体)背倚豆腐——软靠软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戏做好,嘴须别记(忘)戴——美中不足

 野和尚念经——摆摆样子

 夜壶(尿壶)里放炮——惊仞

 夜壶里决点灯(张灯结彩)——无红空:指没什么体面。

 哑巴吃黄连——有苦无人知

 一个吹笛,一个按眼——无能

 一枝鲜花 *** 牛屎堆——嫁错人

 一个一斤,一个十大两——都好不了多少

 一个田螺九碗汤——太古董:喻没味道。

 有金无碎银——装穷

 摇篮里拾个婴儿——没那美事

 演戏都无需再抹粉——现成角色

 养老鼠咬布袋——没得好报

 圆鼎对四角盖——对不上号

 硬柴板里打硬尖桩——硬对硬

 鱼鼓倒郑鱼鼓槌——以下犯上

 自家饭桶里抢粥吃——没出息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嘴舌无骨——卷入卷出

 猪母(母猪)拱栏——使嘴

 邦国猪母(母猪)见糟——就醉(林闻功)

小学语文课外必考文学常识,谚语,歇后语汇总,小升初

 闽南五色话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种丰富的口头文学语言。如: 谚语 (有农谚、商谚等)、 歇后语 、隐喻语、讽嘲等等,是闽南 之一大特色,俗以五色话称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闽南谚语小 故事 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闽南谚语小故事1

 虚有其表:

 一、猪头皮榨没油

 二、大厝大海海,饿没人知

 三、泰山的体格,阿婆阿身体

 四、西装现领,厝内吊鼎

 五、有听声,没看影

 六、好头好面烂尻川

 七、水是水,丑伫那只脚腿

 八、一面光光,一面生毛

 九、远看白波波,近看就无膏

 41.骂人:

 一、猪哥假圣贤,三八假贤慧

 二、歹心黑辘肚,要初一十五,出山透风兼落雨,扫墓找无路

 三、没人缘,搁臭乞食腥

 四、路傍尸,脚骨大小枝,放尿会牵丝

 五、歹年冬,厚魈人

 六、站著像松桐,倒著像人

 七、猪不吃,狗不哺

 八、猪镇砧

 九、生鸡卵无,放鸡屎有

 十、恶人没胆

 十一、吃勿会老,未会臭

 十二、三八搁厚礼数

 十三、三八没药医

 十四、三八到有剩

 十五、大食神,笑男面,早困晚精神[精神:起床]

 十六、圆仔花不知丑,大红花丑不知

 42.憨:

 一、天公疼憨人

 二、憨人有憨福

 三、憨到勿会扒痒

 四、憨猴背石头

 五、第一憨,吃烟喷风,第二憨,撞球相碰,第三憨,带查某囝仔煽东风

 六、毋捌一箍芋仔蕃薯[毋捌:不识]

 七、人呆看面就知

 八、教到捌[识],嘴须就好

 43.假仙:

 一、提篮仔,假烧金

 二、嘴念经,手摸乳

 三、吃菜吃到肚脐为界

 四、没乳假病子

 五、尿桶彬,假辜显荣

 六、辜显荣比颜智,尿桶比玉器[颜智:甘地]

 七、饫鬼假细腻

 八、朽梨假苹果

 九、没毛鸡,假大格

 十、狗肉没吃,狗肉汤有饮

 44.冤家[吵架]:

 一、相骂没捡嘴,相打没捡位

 二、冤家路窄

 三、冤家变亲家

 四、公亲变事主

 五、仙拼仙,害猴齐天

 六、先下手为强,慢下手受灾殃

 七、两人相好,互相呵咾,两人冤家,驶伊老爸[呵咾:称赞]

 八、会,勿会,脚手济[济:多]

 九、猛虎难敌猴群

 十、田没沟,水没流

 45.牵拖:

 一、勿会晓驶船,嫌溪弯

 二、自己面没肉,怨叹人大尻川

 三、勿会生,牵拖厝边

 四、半路认老爸

 五、错在文登仙

 六、要牵拖鬼掠

 七、天地所设,不是弟子作孽

 八、屎放勿会出,牵拖猪母

 闽南谚语小故事2

 32.情理:

 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二、树头站乎在,不惊树尾作风台

 三、是不是,骂自己[反求诸己]

 四、人吃一口气

 五、道理不平,气闲人

 六、人若没照天理,天就没照甲子

 七、恶马恶人骑,胭脂马遇到关老爷

 八、吃人一口,还人一斗

 九、折人得篱笆,要造墙围还人

 33.礼数:

 一、杀猪没相请,嫁查某子挺大饼

 二、隔壁亲家,礼数原在

 三、无三不成礼

 四、熟识人行生份礼

 五、有礼无体

 六、没米毋通留人客

 34.过分:

 一、有毛吃到棕蓑,没毛吃到秤锤,两脚吃到楼梯,四脚吃到桌柜,有肉吃到肉躁,没肉吃到垃圾

 二、黑卒仔吃过河

 三、软土深掘

 四、乞食赶庙公

 五、人掠厝拆,鸡仔鸟杀到没半只

 六、吊投又跄后脚[跄:拉]

 七、近庙欺神

 八、牛稠内牴牛母

 九、打人又喊救人

 十、吃米不知影米价

 35.选举:

 一、选举免师父,用钱买就有

 二、好央叫,拼输新台币

 三、会使没钱定米,勿会使没钱选举

 四、未开唬唬叫,见开没半票

 五、第一憨,替人选举跑运动

 六、无党介高尚

 36.忘恩背义:

 一、吃碗内,洗碗外

 二、饲老鼠咬布袋

 三、内神通外鬼

 四、吃家己的米,烦恼别人的代志

 五、劈柴连砧也劈

 37.生狂[鲁莽]:

 一、魈狗挣墓圹

 二、大目新娘看没灶

 三、进香勿会记哩请神

 四、青盲毋惊枪

 五、七月半鸭,毋知活

 六、未生子,先号名

 七、未学行,先学走

 八、未烧香,先放炮

 九、大鼎未滚,小鼎冲冲滚

 十、未烧香,打断佛手

 十一、目睭看伫粿,脚踩伫火

 十二、没名没姓,问锄头柄

 38.慢钝:

 一、做鬼也抢无银纸钱

 二、慢钝吃没份

 三、慢牛吃浊水

 四、慢牛厚屎尿

 五、暗头仔吃西瓜,半暝反症

 六、六月吃菜头,十二月反嗽

 39.澎风:

 一、一粒田螺九碗汤

 二、乞食下大愿

 三、猪肉吊高价

 四、人说一个影,伊生一个子

 五、未肥假喘,未有钱假好额人款

 六、澎风水鸡杀无肉

 七、喝水会坚动[坚动:结冻]

 八、会飞天,会钻地

 九、咸丰三,讲到今

 十、放尿做水灾,放屁做风台

 闽南谚语小故事3

 嫁尪:

 一、纺无好纱,紧嫁无好大家

 二、三拣四拣,拣到一个卖龙眼

 三、乞食婆拣好汉

 四、拣后注,毋通拣大富

 五、嫁鸡缀鸡飞,嫁狗缀狗走,嫁乞食背筊芷斗

 六、歹歹尪,吃勿会空

 七、嫁到好尪靠尪势,嫁到歹尪夯尪枷

 八、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

 九、未做衫,先做领,未嫁尪,先生子

 十、新娘轿扛到,才想要绑脚

 十一、用拈的没好菜,用招的无好婿

 十二、好铁不打菜刀,好汉不乎人招

 5.娶细姨:

 一、某无人知,两某相亵代

 二、多某无地睡

 三、娶某无闲一天,娶细姨无闲一世人

 四、大某无权利,细姨交锁匙

 五、大某打到,细姨不甘比

 六、甘愿嫁人担葱卖菜,也不和人工家尪婿

 6.讨契兄:

 一、契兄公恰大三界公

 二、戏无情,贼无义,契兄无志气

 三、偷食无会瞒嘴齿,讨契兄勿会瞒哩乡里

 四、芹菜好吃空腹里,稻子好吃大肚子

 7.娶新妇:

 一、种田要拣好田底,娶新妇要拣好娘娌

 二、不孝新妇三顿烧,有孝的查某子过路摇

 三、大家(婆婆)有嘴,新妇无嘴

 四、杂念大家,出蛮皮新妇

 五、入山看山势,入门看人意

 六、一年新妇,两年话柱(顶嘴),三年师父

 七、是做料够,不是新妇贤

 八、太太是宝贝,丈姆是万岁,老母是朽柴皮

 8.嫁查某子:

 一、查某囝仔菜籽命

 二、拣新妇拣一个,拣子婿拣一家

 三、子婿是半子

 四、丈姆看子婿,越看越可爱

 五、一个查某子,应二十四个子婿

 六、娶新妇满厅红,嫁查某子房内空

 七、嫁查某子,恰惨著贼偷

 八、吃,吃俺爹,赚,赚私攲(私房钱)

 9.尪某:

 一、尪某是相欠债

 二、前世相欠债,这世做夫妻

 三、尪生某旦,吃饱相看

 四、没冤没家,不成夫妻(冤家=吵架)

 五、尪某,尪某,床头打,床尾和

 六、某张不盖被,尪张不吃糜(张=闹脾气)

 七、困破三领席,掠伊的心肝掠不著

 八、枕头神,上灵圣(灵验)

 九、好花在别人丛,好某在别人房

 十、某换新衫,尪换饭缸

 十一、歹锣累鼓,歹尪累某

 10.惊某:

 一、惊某大丈夫,打某猪狗牛

 二、好汉勿会打妻,好狗勿会咬鸡

 三、听某嘴,大富贵

 四、听母嘴,没败坏,听某嘴,绝三代

 五、细汉母仔子,大汉某的子

 六、惊某若惊虎

 11.生子:

 一、好歹粿要会甜,好歹查某要会生

 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勿会生,牵拖厝边(勿会生=不会生)

 四、生赢,鸡酒香,生输,四块板

 五、查甫要吃望人请,查某要吃望生子

 六、补胎恰赢做月内

 七、有子有子命,没子天注定

 八、好子毋免济(不用多),济子累爸,济新妇累大家

 九、子勿会使偷生

 十、一代娶矮某,三代出矮鼓(矮子)

 十一、欠子债,夯子枷

 十二、生一个子,豪滫三年(豪滫=说谎)

 十三、父老子幼,神仙难救

 十四、第一憨,做皇帝,第二憨,做老父

 十五、公嬷疼大孙,父母疼尾子

 12.饲子:

 一、饲子师仔,饲子才是师父

 二、七坐,八爬,九发牙

 三、三岁乖,四岁睚,五岁掠去杀

 四、会行晬一,勿会行晬七

 五、等大,毋通等娶

 六、囝仔会跑,大人追到嘛嘛嚎

相关 文章 :

1. 闽南经典谚语大全

2. 闽南经典特色谚语集锦

3. 闽南话的经典歇后语有哪些

4. 福建环岛路导游词五篇

5. 关于孝顺议论文-孝顺父母

6. 一年级必读书籍老鼠娶新娘

娘个破鸡是潮汕话的什么意思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枣芽发,种棉花。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春雷响,万物长。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3]

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 伤筋动骨一百天

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俗语

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语,如“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

趣谈闽南话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这是潮汕地区最常见骂人的话,比较难听,意思是问候家长骂人的话

潮语,过去称为“潮州话”,现在一般称做“潮汕方言”,亦称潮汕话,简称为“潮语”。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以汕头方言为标准音。

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流行于粤东地区的闽方言,潮语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使用潮语人数约2500万人以上。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口语表达方面,不仅我们提到的谚语,其实更精彩的还包括闽南话的成语和惯用语,还有歇后语等。 

闽南话成语,跟普通话差不多,一般是言简意赅、通俗生动、较为定型的短语,四字格式。成语有好多例子,比如“红膏赤蠘”形容人满面红光身体健康;“挽瓜揪藤”就是寻根究底;“牛头马面”就是凶神恶煞;“傻(ggong)蟳等鲎”就是我们说的守株待兔;“火龙火马”就是急如星火,“引鬼入宅”就是引狼入室;“空嘴哺舌”比喻空谈无用;“掠龟走鳖”就是顾此失彼;“有耳没嘴”意思是多听少讲;“软土深掘”田土松软则锄头掘深容易,喻为人太软弱就会被人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