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张学良打油诗-张学良打油诗完整版

tamoadmin 2024-11-11 人已围观

简介张宗昌是民国时期一个臭名昭著的小军阀,混混出身的他靠着小聪明以及恬不知耻的性格居然扶摇直上的成了手握数万人的将军,在山东祸害了家乡父老好几年,以至于山东的百姓连吃饭的时候都赌咒拿张宗昌下锅。张宗昌不学无术,但极喜欢附庸风雅。瓢大的字不识半桶,却经常会效仿有学问的人写一些打油诗,当然,估计也都是让人代笔写的。有一次,窗外电闪雷鸣,张宗昌可能是没少喝,突然诗兴大发,学着古代诗人的样子仰天长叹了一首打油

张学良打油诗-张学良打油诗完整版

张宗昌是民国时期一个臭名昭著的小军阀,混混出身的他靠着小聪明以及恬不知耻的性格居然扶摇直上的成了手握数万人的将军,在山东祸害了家乡父老好几年,以至于山东的百姓连吃饭的时候都赌咒拿张宗昌下锅。

张宗昌不学无术,但极喜欢附庸风雅。瓢大的字不识半桶,却经常会效仿有学问的人写一些打油诗,当然,估计也都是让人代笔写的。

有一次,窗外电闪雷鸣,张宗昌可能是没少喝,突然诗兴大发,学着古代诗人的样子仰天长叹了一首打油诗,?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估计连他身旁的亲信都要忍不住笑了,这也能称得上是诗?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老脸拿张学良当自己干爹的他,身边怎会少得了和他一样没有底线的拍马奉承之徒呢?

后来又有一次,张宗昌游览泰山。站在远处观望这巍峨的山峰,张宗昌又一次诗兴大发,念道:?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上头细来下头粗。?这通篇的废话如果给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听到,估计能气吐了血。而在当时,此诗一出,张宗昌这位大诗人的名号也是让各方文人?大开眼界了?,直至今天,还是山东百姓茶余饭后最好的笑料呢。

此后数年,尤其是在山东期间,像这样的诗篇张宗昌还留下过好多,打油诗能写的如此搞笑,也就只有张宗昌能做到了。在作者本人看来,张宗昌虽然人品、口碑极差,一生作恶多端,但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文采?给老百姓带来过一些快乐的,不是么?

观音岩景区的传说

赵女士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张学良夫妇定居夏威夷后,深居简出,生活极其规律。平日里,老人除了每个礼拜天上教堂做礼拜外,就是去海边散步,赏日出日落,看游人在沙滩嬉戏,享受海滩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起居简单,客厅加卧室仅有四十平方米左右。偶尔打几圈麻将,听几出小戏。兴致所至,还会唱上几段京剧,最爱唱的是《五家坡》里的片段。

在陈列室里,赵女士抚摩着张学良轮椅的把手,睹物思人,泪光莹然,她说张学良将军最后的晚年时光几乎是在轮椅中度过的,出行,上教堂,甚至在家接待客人,都是坐轮椅进行的。这辆轮椅忠实记录了先生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另一件遗物很有趣,是张学良用来挠背的“痒痒挠”,竹制的,一头有齿,用来挠背;一头是橡胶球,用来捶背。此系张先生晚年之爱物,随时置于床头,以备使用。从这些朴实无华的遗物中,人们可以发现他待人宽厚、不愿麻烦别人的处世原则,也不难体会到张将军由辉煌壮烈归于淡泊的恬静心情。

“不怕,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众所周知,此系张学良将军恢复自由后,写下的一首抒发内心豪放情怀的打油诗。其实,晚年的少帅还有“童真”的一面,他最爱开玩笑,当有人夸他是“英雄”的时候,他总予以否认,说自己是“狗熊”。

二00一年,美国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的那个晚上,张学良先生肺炎发作,呼吸困难,被送入急诊室。当地医生表示尽力抢救,但气管割开,插上呼吸机后是否还能拔掉很难说。张先生得知情况,只说了一句话:“上帝的恩典够我用了。”生关头,仍然不忘幽默一把。

天不变,道亦不变。

一生信奉“爱人如己”的张学良给了这句格言最好的诠释

薄仪是什么性格的人?

南海紫竹林的观音菩萨得知永兴境内有一个号称“小南海”的地方,她便带着一个和尚、一头狮子以及官帽、梳妆台等物品腾云驾雾而来。到此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山上一块巨石仿佛被斧头削了一隼,山下耒水缓缓流动,平静如镜,于是观音将官帽往岩峰上抛,官帽飘然而去,接着“轰”的一声,石壁上顿时出现一个大洞,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官帽洞”。观音便入洞修道,谁知观音所带来的和尚及狮子居心不良,想独霸官帽洞,和尚与狮子吵得观音不得安仁,观音劝了七七四十九回,终不得成效,便设一计,对和尚、狮子说:“对面山上有一仙果,你们谁先摘到,此洞就归谁了。”狮子与和尚信以为真,便箭步如飞跑去对岸摘仙果。狮子刚到到河心,观音用玉手一指,狮子便动弹不得,变成了石狮,立于河心。话说这石狮,因为它有几分神通,所以不管耒水涨多大的水,都不能淹没它。这头石狮常常过界到耒阳县大河滩、民丰等地偷吃五谷,它吃饱后,就悄悄回来,把五谷屙在永兴县境内。当时耒阳县的人们编了一首歌谣来指责石狮:

“头朝耒阳,

身在永兴;

吃了耒阳,

肥了永兴。”

这石狮听了,甚是愤怒,它变本加历地过耒阳境界去偷吃五谷。于是彻底得罪了耒阳县的人,耒阳人看见石狮白天站在河中不能动弹,便拿了铁锤来敲打石狮的头,可不管人们怎样使劲,硬是动不了石狮半根毫毛。观音知道后,傍晚时分就变成乡村老太太,拿着一把木刀,也来砸石狮子,耒阳人看了甚是奇怪,就问:“我们的铁锤都砸不动它呢,你的木刀怎么能砸烂呢?”老太太笑了,要耒阳人拿她的木刀试试。有个耒牯子接过木刀,对着石狮的头部砍了下去…只见站着的石狮“轰”地倒了下去,永久地卧在江心,再也无法站起。现在石狮的头部至今还留有被砍的痕迹,头部缺了一块。人们后来就叫它“白头狮”了,现在这个镇还叫“白头狮镇”呢。且说那和尚,一心只想摘仙果,观音话音未落,他掉头就往山上疯跑…刚跑到对面山上,一转身,观音就把他定住了,和尚依然站在那里,也就是现在传说中的“童子拜观音”、“和尚拜佛”了。后来人们作了一首讥笑和尚狮子的打油诗:

“和尚狮子摘仙果,

只为贪心占洞窝;

两斯只能对面看,

一头卧河心,

一个站山坡。”

再说观音安置好狮子和尚后,又将梳妆台搁在河水转弯处。梳妆台是由一串串宝石组成的,从岸边一直伸向河心,每天天亮,观音就在梳妆台前梳妆打扮:天黑时,又在梳妆台前洗面沐浴。所以,这里的水面上飘着一层薄雾,隐隐若若,终年不散,如今置身其中,恍如仙境。观音在官帽洞里修行,直修炼九九八十一天,修得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的百姓不忘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便在官帽洞边修建了一座庙宇,内立千手观音,每日供奉,远近百姓皆慕名而来,永兴“白头狮”观音岩便由此闻名遐尔,至今香火不断。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记载:“岩在江北岸,西南下瞰江中,有石岩腾空,上覆下裂,直滨江流。初倚其足,叠阁两层。复顶之下,中嵌一龛,观世音像在焉。岩下江心有石狮,横卧中流,昂首向岩,种种绝异。”

《永兴乡土志》载:“岩在耒水右岸,悬崖壁立,俯瞰江心。其上危峰千仞,其下澄潭百尺。一岸若龛,峭倚壁际,四周路径皆绝,非舟楫不能至。龛中宽广,可布席四五,僧徒依龛构楼五、六层,高十余丈。钩心斗角,画栋飞甍。中设大士像。岩下有石如蹲象,江中有石如卧狮,活相毕现,邑奇观也。”

相传古时有一雄狮系天庭一神仙坐骑,偷下凡界,盘据江边岩洞。后被南海观音游此,将狮降服赶出。狮不肯回天庭,卧于江心,目恋岩洞。观音岩与卧江石狮由此得名。

另有一说:“江水泛滥,石狮露背,横卧断流,义退洪水,使耒水两岸人们免遭洪灾。”

清雍正年间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载:观音岩在永兴县西五六里,岩高数十丈,临江壁立,悬崖覆洞,山足至洞顶,高八丈许,洞之厂上附顶处,架木为龛,可布三四席,中普门大士象。悬梯以登,梯凡三十四级,下临江处为僧舍,还望之如方壶蓬岛。自庵后循梯以登龛,梯三接皆陡立,自下望之如登天。登龛纵目远眺,心神为之条畅。江中岩前有狮子石,爪牙头目逼真,水涨时,舟遭之立碎。耒人以形家言,凿碎其唇齿云。庵之西别有静室一所,为楼三楹,亦在悬崖之上,有平地丈许,凿石级三层;不可凿者,补之以梯。去平地有六七丈,壁有石坎,大如斗,中有泉水盈一掬,冬夏不涸,镌“观音泉”三字。静室之结构犹未就也。

美丽的传说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但观音岩外观外貌,山水争艳,亮丽如画,巧夺天工的造型,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深入洞内,层楼叠阁,阁中有阁,景中有景。观音岩口有一扇山门,上刻有“观音岩”三字,大门有联云:

“观听四方岩,到此如临东海;

音容千古在,何须别问西天。”

门上左前有石像附壁,右是人工建筑的“小南海”。你知道是如何得来的吗?相传观音岩小南海原为地名,是南海观音赐的。南海在远古时候是一个繁华的大墟场,后因洪水冲击,江水灌入,地基下陷,沦为湖泊。南海遭灾之后,成为一片古海,当地人们受苦受难,无法生存,南海观音大发慈悲,便乘坐莲花台,驾五彩祥云、掌托甘露瓶,手持杨柳条和莲籽来到这里。观音降退了洪水,插上了杨柳枝条,撒下了甘露,播种了莲籽,茫茫南海便杨柳成荫,湖水如镜,荷香千里,鱼肥牛壮,野鸭成群,菱藕遍湖,好一派仙骨风境。南海观音为之命名“小南海”。治理完毕,南海观音正欲飘然而去,恰巧遇到“八仙”之一吕洞宾云游到此,吕洞宾跪拜道:“菩萨慈悲为怀,普救众生脱离苦海。”观音道:“洞宾听着,难得得你一片好心,要成正果,你就在此地积德行善普救生灵。”说完,拂袖飘去。吕洞宾照观音的吩咐,真心诚意地修道行善。吕洞宾从西天搬来一块巨大的磨盘,放在剑峰山脚下,作为人们居住之地。可是这巨大的磨盘不断转动,使居民整天提心吊胆。吕洞宾又移来一座陡壁山峰,镇住了磨盘,又在磨盘中间建造了一道观庵院。人们为了感激观音菩萨的大恩大德,便在观音当年立脚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庵院,取名为“观音岩”。当然,传说永远是传说,但“小南海”旁有一条石阶盘旋通上顶层可是真的,庵院右侧岩石上刻有“灵岩”两字,可是清代道光年间桂林书法家刘廷玉的真迹。

进门往右,沿阶登楼,便到了第二层“佛殿阁”。佛殿依岩而建,镶隔朱漆花板,雕刻“八山过海”、“唐僧取经”图案,形象逼真。仰头望顶,八角顶板似盆,倒悬鲤鱼、蝙蝠、神龙浮雕,栩栩如生。佛殿门朝耒水,钟鼓相对门前,幡帷高悬,龛内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像。殿门外有八角香炉与天桥相向,香炉高数丈,下有烘门,上有化炉,两边有对联云:

“玄妙纳中,祝融布化,

氤氲成汇,顽石点头。”

横批为“化过”。

这里终生香火不断,钟鼓相闻,信者如织。过道岩石有泉眼细流,落入井中,色清味甘,夏凉冬温,不枯不溢,人称“甘露神泉”。沿石阶攀登回曲,可上30米高的九层佛阁。

第三层以上的殿宇,全是雕梁画栋,重檐歇山式的屋顶。第七层有奇石屏穴,置千手观音塑像;在岩壁小石洞中,有一块天然岩石,形似观音佛像,故名“观音岩”。

到了第八层,可以登高望远,城廓山川尽收眼底,凭窗远眺,耒水白帆点点、俯视扁舟如叶,远瞰青山如黛,江岸绿草茵茵,河水沉如碧玉,水鸟翻飞逐浪,石狮江心回首,真叫人有凭虚御风、心旷神怡的感慨。

在江边耸立一块屏风石,相传是观音梳妆用的镜子。与观音岩对峙的凤凰山半山腰上,还有一形如和尚坐禅的岩石,俗称“童子拜观音”。如果到此旅游,可别忘了拜读永兴县政协副主席的题观音岩联:

“甘露洒人间,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通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张学良将军于1937年2月21日至永兴县城,并游览了观音岩。 谭全刚题湖南永兴观音岩 : 西极旃檀地;

南天紫竹林。 题观音岩诗联

原郴州楹联协会副会长钟华益(新邵人)题 观音岩联:

观音临水娇容美,

梵宇伴崖结构奇。

谐几个文人拜佛,

留三分真意抽签。

题卧江石狮联:

狮卧江中知冷暖,

水流天外忘春秋。

《夜泊观音岩》

[清] 举人 - 陈振玉

橹声摇曳下江滩,

境转灵岩得异观。

童山截ye凌云峙,

狮石爨(山元)带雾看。

更拟诘朝瞻拜暇,

最高楼上快凭栏。

[清] - 嘉庆《郴州县县志》卷37

观音岩

[清] 进士 - 彭而述

半是人士半鬼工,

层梯曲槛各玲珑。

樵岩欲望苍鹰下,

渔火时连古洞红。

别有山河成大地,

居然楼阁在空中。

忽闻南雁催归棹,

谁谓衡阳果断鸿?

载[清] - 嘉庆《郴州总志》卷28

观音岩

[明] - 曹琏(永兴人)

怪石如猊表地灵,

巍然独卧大江心。

凌风吹浪奔沧海,

入夜澄波对碧岑。

真与天光同潋滟,

肯随月色共浮沉。

何当一日文殊至,

并驾观音赴海渌。

载《万历郴州志》第六卷

《观音岩纪胜》(序)(摘录)

[清] 举人 - 李家德

危峰插汉,

上独有天;

飞阁临渊,

下疑无地。

曲槛回岭头之日,

层梯嵌峡谷之云。

结构乘虚,

玲珑入妙。

峻峭则石屏耸立,

葱茏而林木繁荫。

象倚壁以长闲,

坐老洞中岁月;

狮截流而稳卧,

鲜吹江中波涛。

斜抹一湾,

僧梵与渔樵竞唱;

参差两岸,

宝旃与花鸟齐飞。

晴空远吐山岚,

接氤氲于一气;

雨后新迎晓绿,

开艳景于三春。

禅榻茶香,

尘心初静;

筠帘烟袅,

午篆方长。

听钟磬之声声,

顿开觉路,

望樯帆于阵阵,

早被迷津。

时而碧水澄鲜,

夜则冰轮映澈。

杯倾竹叶,

笛起梅花。

居然海上峤壶,

非比人间图画。

收录于《湖南历代名人辞典》、《郴州历代诗文选注》、历代省志、县志、笔记、小说等 观音岩天然八景

永兴县白头狮观音岩正面似僧帽形,殿阁前临,江水潭深。佛殿第一层过道中有清泉从岩缝流于石井,色清味甘,为庵内生活用水。名曰“甘露神泉”,八景之一。第二层为佛殿阁,殿堂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85年重建观音岩时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第七层有奇异小石洞,内有石柱极似观音,故此得名“观音岩。佛殿建在岩洞中,砖木砌成,凭岩为顶。殿内及风景区周围,又有奇特的天然八景。

一、象鼻附石:在岩右侧灵岩下,有一石突出似大象头部,宛如象鼻附石。

二、深潭无底:殿前临江似小南海,深凹莫测,传说有人试用0.35斤丝线下沉还未尽底。

三、卧江石狮:江中有一石突出水面,状如雄狮,传说石狮能随江水潮涨大小升降而还淹没。

四、甘露神泉:佛殿第一层过道中有清泉从岩缝流于石井,色清味甘,为庵内生活用水。

五,观音在洞:佛殿阁第七层内有一石柱极似观音,清代修建时依石塑成千手观音莲座于石龛中,时损毁,现已修复。

六,老猿憩途:岩后山上有石似猿,似在路旁休息,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水泥厂放炮采石而毁。

七、石僧拜佛:岩对岸的凤凰山半山腰,有一石似和尚坐禅拜佛,也称“童子拜观音”。

八、梳妆有镜:岩西岸两百米处,有一石似屏风,光平似镜。传说观音梳妆有镜。

“赵四风流朱五狂”,朱五究竟是谁?其父北洋名流,家族非同寻常

在性格方面,张学良是个敢作敢当的“英雄好汉”式人物。虽然是东北王、一段时间的民国大总统张作霖之后,但没有被娇生惯养,年纪轻轻即投笔从戎,先入武校,后领兵打仗,早早地在东北军中建立了声望,最后在张作霖后被推为东北新首领,美名“张少帅”。在中日关系方面,他不屈服于日本的危逼利诱,在关键时刻将东北军改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使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抛弃了自己作为一个军阀的小利益,使东北划归中国版图,粉碎了日本人分裂、进而吞并东北的企图。在国内战争方面,他始终反对内战,认为“内战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主政东北军后,基本没在打过内战,也反对与红军作战。当飞抵西安,逼迫他进攻红军、以及运动时,他同样不屈服,发动了著名的“”(1936年),将扣留,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但他自己在谈到当时的想法时,只是说“我真怒了,就是要教训一下这个老头子!”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深远的考虑。事后,他主动请罪,随赴南京接受处置。他对此毫无怨言,说“换了我做领袖,也会这么做!”他能在终生软禁的条件下活到九十多岁(至1990年),并最终享年101岁,没有这样的胸怀是不可能的。

反观傅仪,同样是皇室之后,却是个懦弱无能、凡事请求祖宗和佛祖保佑的人。在被人扶上龙椅时,看到下面大臣黑压压一片就下得洼洼大哭。在他的前半生,基本是个没有民族大义、只想维持自己皇室地位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复辟梦想,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与日本人相勾结,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做日本人统治东北的傀儡。虽然他在主观上不愿意日本人占领中国,但在客观却是日本人的帮凶,虽然是所谓的皇帝,所做的只有在日本人准备好的文件上签字,实在可怜。他在此期间唯一做过的有点骨气的事,莫过于没有接受日本人的要求,去娶一个日本女人做妻子,算是挫败了日本人图谋使东北“名正言顺”地归入日本版图的阴谋。

或许与性格差异有关,在女人与婚姻生活方面,两个人也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张学良被称为“民国四美男子之一”,他对于自己对女人的吸引力颇为自豪,亲口说自己曾先后染指的女人有11个之多。他还自作打油诗“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甚至当他在90岁高龄、成为自由之身而访问美国期间,在女人话题方面还是口无遮拦,并且与房东老太太交往太密,结果让赵四**(赵一荻,其时已是80来岁的老太太了)产生醋意,不得不赴美把他这个九十的老顽童“捉”了回去。赵四**也不无调侃地说,“他被关起来了,否则我同他也维持不下去”。当然,张学良后来笃信基督,坚守一夫一妻制,与原配离婚,与赵四**白头偕老,分别以101岁和88岁高龄而终,终究是一段佳话。

赵一荻

再看可怜的傅仪,本来性格就软弱,偏又不知什么原因是个性无能,从来就没有和自己的皇后有过正常的性生活,婚姻状况可想而知。第一个老婆婉容(皇后)容貌、才华出众,然而在伪满皇宫的封闭环境里,精神空虚的她只能靠大烟维持度日,后来与侍卫官私通后,生下的孩子也被梵烧而,最终自己也疯了。第二个老婆文绣(贵妃)受婉容排挤,最终通过法院的途径与傅仪离婚,开创了嫔妃“抄”皇帝的先河。第三个老婆谭玉龄(贵妃)与傅仪感情尚好,但很快被日本人害。第四个老婆李玉琴也没过多长时间的“幸福生活”,很快日本投降了,傅仪被监禁后,也跟他离婚了事。还好他在晚年遇上了好心的李淑贤,晚年的生活才有了生机。而最为幸运的是,他在前离世,算是躲过一劫。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学良是改写了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人,而傅仪则是个被中国历史所抛弃的人。

张学良如何惩罚犯错的士兵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陷落敌手。时任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后来广为流传的打油诗《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为讽刺张学良在北平沉迷声色犬马,丧地辱国,马君武特将当时很有名的三位名媛写进了这首打油诗。“赵四”即后来张学良的夫人赵一荻,“蝴蝶”即正当红的上海滩影星胡蝶,朱五即当时北平城三大家族之一朱家的五**朱湄筠。

因为这首打油诗一经刊出,便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一时间,张学良成为众矢之的,而这三位名媛也不同程度地成了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其实,这不是 历史 的真相。

据香港 历史 学家丁新豹考证的结论,“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正和朋友一起吃饭看戏,当接到日军突袭沈阳的电话后,他随即离席,赶回了协和医院(当时张学良正在协和医院调养身体),也就是说,当晚他根本没有同“红颜祸水”混在一起,也没有在舞池里醉生梦。

晚年,张学良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口述 历史 时,曾专门谈到这一段往事。张学良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诗了,就是‘赵四风流朱五狂’那首。这个朱五是谁呢?朱五就是朱启 钤的五**,她是我秘书朱光沐的太太。他俩结婚的时候,是我给他们主婚。她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同她的姐姐是朋友,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关系。她的四姐还嫁给了我的一位副官。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朱五没有任何关系。 ”

张学良的这段回忆,映照出了张家和朱家有着匪浅的交情。事实上也是如此,有许多民国人物都曾讲过,当时北方有张吴朱三大家族。张家称豪门,很显然是因为张作霖、张学良一度是北方霸主,吴家也不难理解,吴俊升乃奉系二号人物,张家父子权势如日中天,吴家自然水涨船高。比较特殊的是朱家,究竟是何许人也,凭什么能够和张吴两家并称北方三大家族呢?

要讲清楚这一切,还得从民国传奇人物朱启 钤说起——

朱启 钤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人,幼孤家贫,所幸他有一个好姨父,此人便是后来做到晚清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据说长相酷似同治的 瞿鸿禨。

光绪九年(1881年),九岁的朱启钤受教于姨父 瞿鸿禨,励志读书。稍长之后,他结交湘江有志少年唐才常、杨笃生、张邵希等人,从此中断寻常的读书路,渐有维新图强之心。

十七岁那年,朱启 钤 与陈光 矶结婚。陈氏乃清廷驻英、法、比使馆参赞陈远济的侄女。这段姻缘 朱启 钤 算是高攀,据说陈家颇为欣赏他的面相,说他有厚德稳健之相,日后必能扎根一方,长成参天大树。

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朱启 钤 一生中具有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瞿鸿禨简放四川学政,朱启 钤 跟随左右,从此开启了波澜起伏的人生。

值得一说的是,朱启 钤 在晚清没有考取任何功名,但十九岁小小年纪,他便能够代瞿阅卷,可见此人读书是不俗的,也是有过人见地的。

瞿鸿禨虽然后来属于清流派,但栽培起朱启 钤 来,他却颇为实际而世俗。到了四川第二年,他便纳粟为朱启 钤 捐了官府差事,让其先后在盐务、工程等具体事务上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光绪二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朱启 钤 遭遇了不幸,他的原配夫人陈氏抛下一对幼子,病逝于泸州。然而,朱启 钤 确是有福之人,自四川返回湖南后,他很快就续娶了贵阳 于德懋之长女宝珊为继室。这于氏不仅贤惠,婚后即资助丈夫捐官,而且十分旺夫,尤其在朱家开枝散叶上。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瞿鸿禨调入京城,这一次,他同样带上了朱启 钤 。起先,在瞿鸿禨的运作下,朱启 钤 在京师大学堂译文馆任工程提调,不久因为能力出众,升任译文馆工程监督。

当时的译文馆,是培养新式外交人才的地方,朱启 钤 在此,不仅结识了一生的挚交章士钊,而且遇到了徐世昌、袁世凯这样的北洋人物。

袁世凯、徐世昌,都是识人的高手,察觉到朱启 钤 是难得的干才后,当年冬天,他们便将其揽入北洋阵营。

由此,朱启 钤 踩上高梯,开始了仕途的飞黄腾达。

袁世凯官场用人,道行极深,对付政敌,他从来都是又拉又打。正因为如此,他重用了敌瞿鸿禨的外甥朱启 钤 ,给了他一个京师内城巡警厅厅丞的显要差事。

在袁世凯手底下,朱启 钤 将官场分寸拿捏得极恰当,一方面他感念袁氏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从未变节,背叛姨父瞿鸿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瞿鸿禨在与袁世凯的官场争斗中,最终败北。见到姨父被革职,朱启 钤 拎得清,他即刻递交辞呈,誓与姨父共进退。

此举虽是背离北洋系,结果却赢得了北洋系的尊重。

一年后,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保奏朱启 钤 为蒙疆事务局督办。为了家族前程,朱启 钤 并不迂腐,他拜见姨父大人,说明官场胜负如同春秋之变,赢得姨父的谅解后,他抖擞精神,旋即出关,开启新的仕途征程。

宣统元年(1909年),朱启 钤 受命远赴俄属西伯利亚、日本北海道等地考察。回国后,徐世昌又推荐他担任邮传部丞,参上行走兼津浦铁路北段总办。

1912年民国建立后,朱启 钤 先后出任 北洋政府陆徽祥、赵秉钧内阁交通总长。值得一说的是,1913年7月,他向袁大总统呈递报告,请规定四时节令假期,袁批准“春节”一项,同意春节例行放假。自此,农历岁首元旦改成“春节”,沿用至今。

1913年,民国二年,因为北洋政府动荡,四十一岁的朱启 钤 因乱得势,在7月17日、18日,代理了两天的国务总理。8月,熊希龄组阁,朱启 钤 改任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

民国报人曹聚仁曾评价朱启钤——桂老当然不是“圣人”,也不是“豪杰”,他们都是会做官的人;他从任陆阁的交通总长起,历赵(秉钧)、熊(希龄)、孙(宝琦)、段(祺瑞)、徐(世昌)诸内阁,一直维持其阁员的地位,任交通或内务总长。

朱启 钤 之所以如此宦海长青,官场造诣是其次,主要在于他有着那个时代官场所缺乏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在担任内务总长期间,朱启 钤 几乎总揽了京城改造的所有重大事项,例如:在西苑辟新华门;拆除皇城宫墙,开通东西长安街,南、北池子大街;改造前门箭楼,形成今日前门箭楼的面貌;改社稷坛为中央公园等等。

因为对京城改造贡献极大,声誉愈加隆重,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朱家成了京城的名门一族。

1915年,对四十三岁的朱启 钤 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为担任过袁氏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袁氏倒台后,他惨遭通缉。当时,有许多人骂他,也有许多人为他叫冤,但朱启 钤 对这一段遭遇只说过一个字,那就是在他的年谱上留下一句,袁氏“知”他。

这一个“知”字,是落井下石、存心粉饰所不能比的。也许是公道自在人心,也许是为官有口皆碑,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很快撤销了针对朱启 钤 的通缉令,理由是“其才尚可用”。

随后的一个时期,朱启 钤 为南北议和积极奔走,但在内心深处,他已厌倦乱局下政治的残酷与肮脏,开始转向实业救国、文化兴国。

机缘巧合。

有一次,朱启 钤 途径南京,偶然在当地一个著名藏书家那里发现了一本古书《营造法式》。凭借多年的文化修为,他当场断定这本书是中国宋代以前建筑记载最完备的一本书,是真正的宝贝。

为了破译书中的古汉字,真正搞懂掌握这部门巨著的内容,朱启 钤 以令人钦佩的执著精神,花巨资请来各方精英,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等人。

为研究这部巨著,中国营造学社做过许多有价值的工作,尤其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实地考察,至今仍然是民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陷落。

1937年年底,在日本特务喜多的幕后操纵下,以汉奸王克敏为首的伪“北平临时政府”成立。日本人授意王克敏亲自出面,动员朱启 钤 出任伪“北平市长”。

事关民族大义,朱启 钤 以全力编纂《贵州碑传集》为由加以拒绝,言称自己早已无心政治。日本人不肯罢休,随即派出大批特务监视朱家当时的住所赵堂子胡同,不久又以征用房屋为名,强迫朱启 钤 一家搬家。

朱家当时在赵堂子胡同的住所,是朱启 钤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购置的一所未完工的建筑,朱启 钤 买下后自己重新设计、督造,建成后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前半部给中国营造学社使用,后半部是朱家家宅。

为了抗战,朱启 钤 率领全家,义无反顾地搬出了这处大宅,在随后黑暗的日子里,为防止日本人进一步迫害,他“装病”、“写遗嘱”,始终坚持民族气节,未与王克敏等汉奸同流合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感念朱启 钤 的气节,不仅发还了赵堂子胡同的住宅,而且在怀仁堂还特意宴请了他。

那一时期,朱启 钤 除了宁可毁家,誓不落水外,还有一项大义之举,也是美谈。

朱启 钤 是民国有名的收藏大家,他的收藏意识最早起源于外祖父 傅青余,傅曾任河南按察使。启铃三岁时,其父朱梓皋回黔乡试,途径贵州玉屏县时不幸于覆舟。母亲傅梦琼即携幼子启铃长期居住在外公家,外公喜好收藏,耳濡目染,后来他便有了收藏之心。

朱启 钤 的收藏,除了古本书画,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是宋、元、明、清的 缂丝珍品。1924年,日本实业巨子大仓喜八郎88岁“米”寿,因朱氏所经营的山东枣庄中兴煤矿与大仓有业务往来,朱启 钤 即以贵州陈年茅台为其祝寿。大仓得知朱启 钤 正闲居在天津,手头并不宽裕,提出愿以100万的高价收购朱家缂丝藏品,结果遭到委婉拒绝。

后来,眼见时局动荡,朱启 钤 将这批藏品转让给了张学良,仅收大洋二十万,前提条件只有一个,无论何时不得售以外国人。

“九一八事变”后,这批 缂丝珍品不幸落入日本人之手,此时张学良已无暇顾及,但朱启 钤 却没有放弃。后来,他通过盟兄弟荣厚德的关系,设法让溥仪的“伪满帝室”宣布其为“国宝”,系供“皇帝”溥仪赏赐他人的藏品,日本人因此不敢擅动,存于奉天博物馆。

抗战胜利后,亲自到沈阳,安排这批藏品空运北平,先存中央银行,又存故宫博物馆,最终落脚辽宁省博物馆。

讲到这里,如果说朱启 钤 是朱氏家族在京城成为名门望族之根系的话,那朱家两子八千金则促成了家族的枝繁叶茂,闻名遐迩。

朱家这两子八女,没有败家的,都是给家族贴金带彩的。

这一点,对于中国传统大家族而言,太幸运,也太重要了。

朱家大公子朱泽农,南开高材生,与同窗。1957年拜访朱家,一口就说出朱家大公子是南开五班的学生。

朱家二公子朱海北,当时北平城有名的翩翩公子。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在其口述 历史 中,曾专门讲到朱海北,赞他风流倜傥,当年曾追求过“冬皇”孟小冬,其人非常有派头,性情也好,绝非一般的纨绔子弟。

当然,比起两位公子,朱家的八千金才是将家族门楣发扬光大的关键所在,当时北平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朱家一棵树,每根枝头都落在一只金凤凰。

朱家二**朱淇筠嫁给了口中的“南开学长”章以吴;四**嫁给了张学良的亲信副官吴敬安;五**朱湄筠嫁给了张学良的秘书朱光沐;六**朱洛筠嫁给了张学良的胞弟张学铭;九**嫁给了吴俊升的独子、张学良的拜把兄弟吴幼权。

由此可见,当年北平城的三大家族,相互间的纽带便是朱家的千金。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特意请章士钊给朱启 钤 写信,劝说他留在大陆,不要去香港、台湾。上海解放后,又派朱启 钤 外孙章文晋赶往上海,将朱启 钤 接到北京,定居在东四八条的一处大宅院内。

投入新中国的怀抱,朱启 钤 爱国心切,很快将中兴轮船滞留香港的九条轮船,召回国内支援国内海运。

1950年代,人民政府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指示有关部门征求朱启 钤 的意见。

朱启 钤 谈了几点:一、天安门广场的周围,不要修建高于天安门城楼的建筑;二、扩建广场,移动华表时,要注意保护。特别是西边的那座华表,庚子年曾被打坏过,底座有钢 箍,移动时要注意;三、广场上东西两面的“三座门”,尽量不拆;四、东西“三座门”之间南面的花墙是民国二年为了与东交民巷外国的练兵场隔绝,在改建新华门的同时修建的,并非古迹,可以拆除。

如今看来,这几点都是真知灼见。

1961年10月12日,朱启 钤 九十寿辰,送来了祝寿花篮,并应邀到朱家吃了一顿“便饭”。

吃饭时,对朱启 钤 风趣地说,你当过总理,我也是总理,我们这是“两个总理的交往”。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家五**朱湄筠为充当“信使”,为家族再次增添了荣光。

1961年12月12日,在纪念25周年的宴会上,回忆起当年他在延安、西安多次会晤张学良的往事,即席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在座的张学良二弟张学铭、四弟张学思和许多东北军旧部潸然泪下。

面对此情此景,越发思念在台湾幽禁的张学良,萌生了与他通信,送去大陆亲友问候的设想。

可是海峡两岸咫尺天涯,派谁去充当“信使”,最为保险可靠呢?

想到朱家与张学良的特殊渊源,以及马君武在1931年的那次乱点鸳鸯谱,将目光投向了朱家五**朱湄筠。

朱湄筠当时定居在香港,获悉有与张学良通信的念想,十分感动,当场答应北京来的联络员,一定亲往台湾转交密信。

确定了朱家这位“信使”,这才动笔写了一封经过深思熟虑、饱含深意、仅有16个字的密信: 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这封既无收信人名号,也没有写信人署名的特殊信件,是考虑到当时台湾当局对张学良严加监控的情势而有意为之。他相信张学良肯定能够认出他的笔迹,因为他们之间有过多次书函往来的 历史 。

除了国家情怀,还想到了亲情,为此,他让张学铭和张学思给大哥张学良各写了一封家书。

朱湄筠接到这三封信后,密封在一只精致糖果盒的底层,然后正式向台湾当局申请赴台探亲。在台湾亲友们的鼎力相助下,朱湄筠于1962年4月顺利进入台岛。然后,到了台北之后,朱湄筠发现张学良的行动自由十分有限,身边有众多不明身份的“保镖”跟随,如果贸然去见面,很可能引起警觉。

于是,朱湄筠在台北住下来,耐心地等待机会。

1962年10月,朱湄筠得知张学良将在一次活动中公开露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找到早年熟知的黄仁霖(此人是国民党励志社总干事,的大管家),请他将一个糖果盒转交给当时正住在董显光家中的张学良夫妇。

黄仁霖不知道糖果盒里的秘密,爽快地答应了老朋友的请托。

张学良拿到糖果盒,得知是昔日绯闻舞伴朱家五**特意送来了,立即就意识到其中必定藏有玄机。

打开一看,三封弥足珍贵的书信映入眼帘。

那一刻,张学良的心情可想而知······

晚年,朱湄筠随子女移居加拿大。1991年,张学良夫妇在美国夏威夷定居后,她才得以与张学良夫妇见面,那时,距离“赵四风流朱五狂”已过去了整整六十年。

张学良比张作霖如何?

张学良,一个曾经令天下女人心动的名字。他与汪精卫、、并称民国四大美男子,连的女儿都对其倾心。张学良曾对采访他的美籍学者唐德刚说:“我的女朋友好多,行的却没几个。其实我并没有怎么追求女人,除一两个我主动追求外,大都是女人追我。”这就为他的放浪不羁提供了物资基础。

江湖有言:“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

赵四,即赵一荻,原籍浙东兰溪,出身于官宦之家。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们都称她为赵四**。赵四**天生漂亮、聪慧,十四五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

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赵四**爱上当时已和于凤至结为夫妻的张学良。其父得知这一消息,大怒,将其软禁起来,当赵四**不顾父亲的反对,千里迢迢来到东北,寻找张学良。于凤至乃为心胸大度之人,被赵四**的真情感动,不但不加反对,而且力主在少帅府东侧建一别墅,供赵四**居住,而且还与她姐妹相称。张学良被幽禁以后,于凤至因病赴美就医,赵四**毅然前往南京,与少帅一起度过漫长的幽禁岁月。通情达理的于凤至于1965年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真挚的爱情。

关于朱五,即朱湄筠,出生在天津。其父朱启钤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部长和总理。朱湄筠是朱氏家族的第五位姑娘,所以人称朱五**。张学良说:“这个朱五是谁呢?朱五就是朱启钤的五**,她是我秘书朱光沐的太太。他俩结婚的时候,是我给他们主婚。她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同她的姐姐是朋友,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关系。她的四姐还嫁给了我的一位副官。这首诗我最恨了,我跟朱五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有跟她开过一句玩笑。”

张学良还说:“朱五调皮得很,有一回在香港的宴会上,“赵四风流朱五狂”的作者马君武也坐在那里,朱五就拿着个酒杯走了过去,说:‘马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诗中所写的那个朱五啊!来,我敬你一杯,我谢谢你了,你把我变成名人了!’马君武抬头一看,朱五就站在自己面前,惊得他拔腿就走。”

打油诗出之后,朱五并没有像胡蝶一样辟谣,而且显得很高兴。她是否在心中暗恋着这位风流公子就不得而知啦。

东北易帜传佳话 兵出中原镇一方

1928年4月,进行第二次北伐。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张作霖离京返奉,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宣布服从国民政府。

东北易帜促进了中国在形式上统一。虽然张学良在东北拥兵自重,拥有独立的军事、财政等大权,的命令在东北根本就行不通。但是,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使不但免去了东北之患,而且在紧要关头,东北军还可以兵出中原,援助国军抗日。东北易帜为张学良在后来的中原大战中实行亲蒋政策埋下了伏笔。

自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东北边防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对象。北平反蒋派任命张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国府委员,蒋则任命张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让出青岛地盘由张部接防,还任命张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又以3000万元巨款收买。应蒋请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施加压力。9月18日,张通电拥蒋并决定出兵华北。9月20日晨起,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中原大战以后,张学良一跃成为国民党第二号人物。东北军为加入中原大战之前,二方兵力相差无几,此时,如果东北加入北平一派反蒋,国府必败无疑,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反蒋派胜利之后,阎、冯等瓜分战后胜利果实的时候必然会由于争夺地盘不均再次发生中原大战。张学良深知其中利害之处,又受三民主义先进思想的熏陶,感觉国民党的思想代表着中国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因此毅然通电拥蒋,中原大战将派胜利以后,从此中国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为以后的抗日战争创造了积极条件。

临阵脱逃毁英名 憾终生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事变发生后,东北军没有抵抗日军的侵略,撤出东北。关于不抵抗政策是谁的命令,历史上说法不一。大陆的教科书因摄于某些政治集团的利益,使用了惯用的伎俩,把不抵抗政策归于。

而张学良在晚年不止一次的表示,不抵抗政策是自己下的命令,与无关。而究其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张学良说: “我的判断是,日本那样做,不仅对中国不幸,对日本来说,要受国际上的责备,后果也是不好的”。“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挑起战争,那我当时可能跟日本人要拼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东北是张学良的地盘,在东北的利益不大。况且,又视东北军为眼中钉,害怕张学良在北方作大,如果东北军与日本激战,以当时东北军的军力,绝不是侵华日军的对手。在东北军伤亡惨重之时,一定会借机削藩,而且如果将来国府与日本讲,将东北出卖给日本以保全四大家族的地盘也是极有可能的。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这是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为了迫使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对其进行“兵谏”的事件。

究其原因,首先要说和张学良在抗日问题上的分歧。蒋张对待日本的立场是一致的,但主张实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而张学良主张联共抗日。

的影响是重大的。它使颜面尽失,也使张学良被幽禁半生。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抗日的格

名人名字的故事

我说两句。。说起张作霖,作为东北人心中永远的大帅,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大开大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中国近代绿林小说。1875年生人,绿林起家,可谓白手打天下的最直接的代表性人物。此人虽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城府极深,并且在适当的时机接受招安,以东北为根据地几次问鼎中原,并在1924年进入中南海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在那个朱啸天演的东京审判里面,日本当时政府唯一承认的就是张政府。另外张大帅算是一个爱国军阀,之所以这么评价,原因在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炸他?!他若是个卖国者,日本人为什么要置他于地?!张作霖算是个传奇,统治东北13年,励精图治,沈阳当时叫奉天,起了几家当时国内少有的民族工业,类似于,八王寺汽水厂之类的,为民族工业做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不必太多评价,本人心中东北人的骄傲!

至于少帅张学良,本人评价他就要另作一番审断,本人一直认为,张学良的历史评价出自于红色政权的主观臆断,张学良历史功绩,怎么说呢,首先是率领当年“天下第一精锐”出关帮立棍,让中原大战立于不败之地,再者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他要易帜?!跟日本人打呀!废什么话,再者的“坚决不抵抗”也有待历史性的推敲,当时9.18的时候在一艘渡轮上面,根据本人历史性的反复推敲,我觉得9.18不全是的错误,然后据这位少帅老年自己的回忆录,他是错误分析了9.18的形式,造成了千古遗恨。。至于就见仁见智了。。怎么说蒋当时也是他的领导!哈哈。。少帅风流,曾经一首打油诗,写得好,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哈哈,风流乡是英雄种,哪管东师入沈阳!!怎么说,呵呵。少帅为人中肯,但是此人属于易感人群,怎么说呢,吃,喝,嫖,赌,抽,无毒俱全,确活了101岁。哈哈哈这简直是。。我只能说张家的基因好!呵呵

综上所述,我觉得张大帅,依据“红色政权”的论断,大军阀!杀了中国***创始人之一的,是他人生的败笔。这也是见仁见智了,至于少帅更是见仁见智了,为什么他能跟***合作?不是受了当时的共产人的激进谈话么,易感人群。。。少帅要是够能力,凭借当年他爹打下的江山完全能一统中国,当时的东北军堪称“天下第一精锐”确在不抵抗的口令中。。。不堪回首啊!至今经过大帅府门前,还能看见少帅的塑像,令人感慨万千,其实我觉得立个大帅的塑像能让人对那时的历史做一个更好的诠释。。小日本,有朝一夜,梦里东北军跨海征东,学良挂帅。。。

1、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4、我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5、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6、《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以后他干脆更名为耐庵。

7、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便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8、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个字又有讲法,是“舍我”也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19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正式署名为“老舍”。

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 筐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从此,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大数学家的名字一直没改,老人起的名字虽然有封建迷信的因素,可也不妨碍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

10、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这是什么意思呢?“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1、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所以选择“冰心”作笔名,据她自己解释:“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12、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据说在他生下来后抓阄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因此他父亲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位诗人,要是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因此,他父亲就对给儿子起名愈加谨慎,以至于儿子7岁时,也没有给起出名字来。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