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的诗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

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的诗

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其宠妃虞姬诀别的历史故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的故事楚汉相争,诸侯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计策,与诸侯会合击楚。当时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霸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同时响起,原来此为张良的计谋。他知道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雅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左右见霸王别姬也都凄然泪下,莫能仰视。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起的“楚汉之争”,项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后一场战役了,然后楚王项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输了,那天晚上都唱着楚歌---四面楚歌!

而项羽自己与虞姬喝酒唱歌,然后好象虞姬被他说的自杀了---有一首歌,只记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后项羽自己也在一条什么河边自杀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而后人就根据这个而写了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闯,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

《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幕,常与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刘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扩展资料: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典故霸王别姬

关于出自史记的成语及其典故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1) 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2) 一言九鼎:《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3) 恨相知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4) 文君新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

5) 鹰击毛挚:《史记·酷吏列传》:“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6)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7) 美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8)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9) 刎颈之交:《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1) 亡国之音:《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2) 利析秋毫:《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13) 睚眦必报:《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14) 如胶似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15) 高屋建瓴:《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16) 乐极生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17) 不赞一词:《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18) 无出其右:《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19) 如胶如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20) 循环往复: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太史公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不止。’”

21) 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

22) 面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23) 无可奈何:《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24) 千金之子:《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25) 前倨后恭:《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26) 网开一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27) 相提并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并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28)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29) 身先士卒:《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30)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 声名狼藉:《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3) 相得益彰:《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4) 正襟危坐:《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5) 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 酒池肉林:《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7) 坐上琴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8) 乐而忘返:《史记·秦本纪》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

9) 兔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狗烹。”

10)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1) 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12) 怒发冲冠:《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3)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

14) 瓦解土崩:《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15) 脱颖而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16) 后来居上:《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17) 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18) 博闻强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9) 低回不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杜牧评价项羽自刎的成语?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成语: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语: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成语:胯下之辱

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刺我,不能,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秋毫无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成语:江东父老

解释:〖释义〗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成语:约法三章

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语: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扛鼎拔山 / 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分我杯羹

解释: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计将安出

解释: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成语:高阳酒徒

解释: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语:所向披靡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肝脑涂地”出自诸葛亮的哪一篇诗词?

『壹』 历史文人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历代对项羽乌江自刎相关评价汇总如下:

1、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司马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郭嘉: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4、诸葛亮: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

5、范浚: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则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

『贰』 出自项羽自刎乌江的一个成语

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

『叁』 杜牧批评项羽不应该自刎乌江,应卷土重来的诗句是

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全诗:《题乌江亭》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肆』 项羽乌江自刎,为何李清照、王安石和杜牧却对他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对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的评价自然是不同的他没有糊里糊涂地活着,回到江东,而是选择了有尊严地去。

唐代大诗人杜牧认为,战争的胜败是战略家们的共同事件,没有人能预测战争的最终胜败一个真正的人不仅要面对战争的胜利,更要直视战争的失败和屈辱。江东有很多人才。如果项羽能回到江东重新集结,以自己的实力和号召力卷土重来,真的很难说他会赢还是输。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牧并不欣赏项羽的修行。项羽的军旅生涯没有失败,但正是这种失败使他永远失败。可以说,项羽似乎是一个骄傲自信的人,但他的骨头却是脆弱的,这与刘邦正好相反。

人民的情况决定战争的结果,我们不能违背历史规律,李清照认为,害怕的人,应该诚实,生活好,得壮丽。

『伍』 如何评价项羽乌江自刎

关于他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而虞姬之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

『陆』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区别

我国史上著名的诗人词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他们皆是对曾经名显一时的项羽有过评论,也都对其写过十分出名的诗句。 而他们对于关于项羽不同的认可,也是和他们所经历的事情的不同而有着事情。

有人认为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不听忠言的昏庸之人。 杜牧当年也写过“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样的诗句。杜牧他认为项羽自认为是天亡他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真正有志向的男儿应当是忍辱负重,以待有朝一日卷土重来的。而王安石则是写过“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是因为王安石是以人民的观点出发。项羽穷穷兵黩武的行为,自然是不受百姓的待见的。而李清照则是写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来表达对南宋朝廷只愿割据一方的嘲讽。

『柒』 项羽自刎乌江成语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无颜见江东父老

十面埋伏确实不是成语,你说的很对,我赞同

『捌』 关于项羽自刎的诗词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咏项羽》(唐)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题项羽庙》(唐)孟郊

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

鼓气雷作敌,剑光电为双。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六州歌头 .项羽庙》(宋)刘潜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驱龙虎。鞭寰宇。斩长鲸。扫欃枪。血染彭门战。视馀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命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恨花无主。凝愁绪。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喑呜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成闲纪。建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

『玖』 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可以用哪个成语描写这一典故

乌江自刎.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拾』 王安石与杜牧对项羽自刎乌江的看法有何不同

杜牧来生活在藩镇割据源群雄无主的晚唐末世,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而王安石则是承平日久中原一统的北宋盛时,他的思想更为服膺儒学的正统。

而在靖康之后,李清照感于南宋朝廷偏安半壁,留下了名篇。

生当做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英雄末路,史迁对此投递了无数的同情和感慨。

像刘邦那样,老父要被烹了,还能厚颜 *** 的说“分一杯羹”,被追兵追赶能忍心抛弃亲生儿女。

像刘秀那样,兄长无辜遇害,还能饮酒作乐迷惑旁人,能为了政治利益不顾结发妻子而另娶他人。

这样的人有帝王之术,能取得政治成功,但两千年来项羽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四面楚歌的典故是什么

1、“肝脑涂地”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原文为:“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3、译文:陛下从丰沛起事,统兵三千,经历无数战斗而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又和项羽抗衡决战中原。就拿成皋孤城之争来说,经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让天下无辜百姓肝脑涂地,尸满遍野,哭泣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受创伤的人还没有复原,你就想和西周较量兴隆盛世,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能这样做啊!”

4、肝脑涂地

拼音:gān nǎo tú dì

解释: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例句:军人守土有责,即使~,也要击退来犯之敌。

典故;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平定中原后,就和群臣商议建都一事。由于群臣们都是华山以东的人士,都说:“周朝建都洛阳,世祚(zuò)传了数百年;秦朝建都咸阳,传位不过二代就亡了,所以应建都洛阳。”汉高祖犹豫不定。 汉高祖五年,刘邦巡幸洛阳,有个叫娄敬的人,请求晋见皇上。娄敬问皇上:“陛下想建都洛阳,难道是想和周朝较量兴隆的盛况吗?”皇上说:“不错。”娄敬说:“陛下获取天下和周朝不同。周武王的祖先积德行善几十年,人们愿意跟随他,没有经过多少杀戮,便取得了天下。陛下从丰沛起事,统兵三千,经历无数战斗而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又和项羽抗衡决战中原。就拿成皋孤城之争来说,经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让天下无辜百姓肝脑涂地,尸满遍野,哭泣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受创伤的人还没有复原,你就想和西周较量兴隆盛世,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能这样做啊!”,汉高祖终于采纳娄敬的建议,取消了建都洛阳的念头,并赐娄敬为刘姓,故史称之为刘敬。

四面楚歌的典故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屯兵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汉军和众侯的部队重重包围。夜间,项羽听到汉军军营中传来的都是楚国歌声,乃大惊,以为自己的根据地楚国已被刘邦攻占,不觉泣下,并丧失战斗意志,士卒亦无心恋战,纷纷逃走。项羽率仅余的八百人突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1]

因为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围,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